培养对外仁爱之心志

  • 编号:
  • 作者:蔡伟忠
  • 发表时间:
  • 字数:
  • 摘要:

文章内容朗读


(二)培养对外仁爱之心志

-仁爱之心的重要性:

爱心是万善之源,所有的善,归根到底就是源于爱心。对长辈有爱心,就会孝敬长辈;对后辈有爱心,就会疼爱幼小、鼓励教导年轻人;对他人有爱心,就会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不会伤害他人;对客户有爱心,就会想尽办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尽量降低客户的成本;对合作方有爱心,就会对其讲信用、注重共赢;对有困难的人有爱心,就会扶危济困帮助他们;对社会有爱心,就会心怀天下有社会责任感,尽力做公益,追求为社会做出贡献和推动社会进步;热爱国家,就会努力为国家建功立业、出谋献策、奉献所有;怜悯苍生,就会努力造福苍生,处处考虑黎民百姓,不会伤害民众;对公物、万物、大自然都有爱心,就不会故意损坏物品、破坏环境、伤害生物包括对一草一木都会不忍心伤害……

一个人能顾己及人、诚信共赢也都是因为有爱心,有爱心所以慈悲、厚道、热心,爱憎分明(包括讨厌恶伤害人而而嫉恶如仇),才会顾己及人、诚信共赢,才会有社会抱负。而自私、损人、害人等一切不良都是因为没爱心且歹毒、不择手段。

一个人有没爱心最重要,爱心都没有是不可能被大家接受并发展好、过得好的。

看一个人是否善,可从一些细节看其有没有爱心、是否是真的有爱心,比如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把孝放到第一位,就是通过是否孝是否对自己最亲的人好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如果孝都没有那对其他人更不会有多好的。还有秦西巴纵麑的故事,也是从一个人对小动物都充满爱心而判断其必然有慈爱心的例子:秦西巴不忍心小鹿和母鹿分离而放走了小鹿,鲁国国君孟孙虽然对他放走小鹿很生气但也看出他很有慈爱心,所以把儿子托付给他去教育。还有我们平常也可看一个人对养的宠物、种植的花草照料得如何也可以看出爱心如何。

自古以来,各学派、宗教都是提倡爱心的,比如儒家提倡“仁爱”,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以及“诚悌勤雅恒”就是要求大家从各方面要有爱心以做到这些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强调博爱和合作共赢,佛家提倡“慈悲”希望大家能悲天悯人能多做利他的事情,基督教提倡“博爱”并要求让每个人得到平等、自由,以及伊斯兰教也强调“慈爱”(特别是明末清初伊斯兰儒学者马注在其《清真指南》中提出的“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也是提倡大爱的)。

在大爱方面,范仲淹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不但忧国忧民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且有一颗大公无私的爱心,首创基金会的形式“义庄”(包括“义田”+“义宅”+“义学”)接济族人、乡邻中贫困者,持续长达800多年直到民国时期才结束,一直福泽家族、邻里,还有之前看过他的一个故事也是很感人,就是当他听到风水先生对他说他家祖宅风水极好,若据此处,世代出高官的时候,他却毅然决定把这块宅地改为办学用以便让邻里的孩子都能来此读书获得此地风水世代出高官的福荫(此学校也就是后来的苏州公学,现在的苏州市景范中学),可见其大爱的精神。

 

-怎样才算有仁爱之心,我们需要怎样的仁爱之心:

每个人都要有爱心,最少要做到爱家人照顾好家人,爱他人在顾己的同时也及人不伤害他人,而最好能有大爱之心追求为社会为国家为做出贡献、力争造福苍生泽被万民(也就是立功德于社会)。

而且爱要深、要急切,而不要只是轻淡的、不上心的爱,只有深深的、急切的爱,才会做出真正的、深层面的、及时的善。比如世界还有很多苍生蒙难待解救,包括还有很多人在受着极权、战争、邪教的压迫、禁锢、奴役、残害,还过着贫困、不自由、没尊严甚至饥饿、恐惧的生活,但我们很多人对这些都熟视无睹,没有任何施救的行动,很少关心、挂念和想过帮助他们把他们完全淡忘了,甚至为他们发声都没有,更甚至看到了也麻木不仁无视他们的苦难(比如韩国人看着自己几千万同胞还处于水深火热中却很少有想办法来改变现状),这是很不应该的,说明大部分人还是不具备大爱特别是深沉急切的大爱的。

还有爱心面向的对象也要尽量广,且不要计较帮助对象的不足而要对一切都充满爱心,就好比儒家追求的“世界大同”、佛教提倡的“众生”、基督教强调的“神爱世人”,一切的人和物,都是我们爱的对象,包括哪怕是一个不好的人甚至是敌人。比如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缺点、问题就对其不爱,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且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穷苦的人往往是有可恨的缺点并因此导致失败可怜的,我们在因为他们可怜而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尽量引导他们改进缺点就好了。

当然,爱心也是要有度和不能泛滥的,包括对家人不能溺爱、放纵,对不合理的索取不要满足,以及避免纵恶的帮助包括不能帮助改不了本性的对象(如东郭先生救狼、农夫救蛇)。还有对敌人也要果断斗争,而不能有“妇人之仁”。

以及爱心也是要有技巧的,比如帮助困难的人,除了物质帮助,也要激励、引导、帮助他们尽量走向自力更生,且尽量不要帮其解决了全部困难,而是适当留一些给其自己解决让其自己也有压力而不会形成依赖。

 

-如何做到比较有仁爱之心:

一个人有爱心,碰到他人遭受苦难、失败、灾祸等,应该也感到心痛,应该苦人之所苦,痛人之所痛,急人之所急,而不是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再甚至喝倒彩(如看到绝望要跳楼的人还喊其快跳)和落井下石,并应该尽力施救而不是只做看客。

我们要时刻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见不得人苦,并努力扶危济困、热心公益和社会事务,从各方面造福苍生。悲天悯人就是见不得他人受苦,看到他人受苦就很不忍心、很难受。按孟子说的就是有“恻隐之心”,按王阳明的说法就是“体恤万物”。见人贫苦饥寒、生活困难、缺少照顾、流离失所、病痛受伤、危难困顿和被伤害、被欺负、被不公平对待,都要心生怜悯,尽量帮助施救,见到动物被残杀、虐待,乃至看到花草树木被践踏被砍除,都心生怜悯。

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世上还有很多人在受苦(可把世界各地还在受苦难的民众的照片挂在案前每天都看到),并要经常多想想,我们多节省一点多奉献一点,就能帮到很多人。我们要学习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渡尽众生方证菩提”的理念,以世界还有很多人生活于饥饿、拮据、痛苦之中还需要我们去帮助,而让自己不要过着丰足安逸的生活,世上还有很多人没吃饱,我们就不应该吃饱。

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公德心,乐于、勇于多管“闲事”也就是事关社会、大众的事,促进社会不断改良、进步。很多人对社会漠不关心对社会不合理之处麻木不仁,最多发下牢骚,而很少想办法和付诸行动努力去促进改进,很多人觉得公众的事并不是自己的事和自己关系也不大自己没必要多管闲事,以及总是觉得社会是很难改变的自己没法改变环境而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还有怕招惹麻烦而见死不救、见义不勇为甚至担心影响、拖累到自己而对他人的求助避之不及乃至拒绝、排斥求助的人,这些都是不对的,甚至应该受到良心和道德的鞭挞。

我们要有把众生、社会利益放于第一甚至大公无私的精神。自古很多英雄豪杰虽然丰功伟绩可歌可泣,但大部分人都主要是追求个人和家庭的功名和利益,我们更应该要学习孔子、释迦牟尼等圣人,一心只追求人心净化、众生幸福、社会长久太平。

我们要助人为乐,积极、主动、慷慨帮助别人。在助人上不能吝于付出,包括要看淡财富,乐善好施,乐于把财富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要把财富看作是上天眷顾而赐给我们的恩泽,要多接济困难的人,也就是做好延泽让更多人分享天泽,要认识到这样才能被“天”和世道认可而可获得更多的天赐恩泽和发展机会,而不能吝于施舍、做守财奴和“为富不仁”的人。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